肌动理论(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文学-语言文字-语音学-听觉语音学,一种语音感知假说。语音学家发现,声学信号连续、不可切分,在快速的语流中尤为如此。语音感知和声学特征也缺乏一一对应性,所以语音学家认为,人类无法光凭声学信号感知语音。基于这些认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哈金(Haskins)实验室的科学家A.M.利伯曼等人提出言语感知的肌动理论。肌动理论认为,听者通过自己发音诱导出的听觉模式,分析和理解外来传入的语音。例如,当听到“beat you”[biːt ju](打你)这些音,听者接受声学信息后,会快速根据神经元指挥和协调发音体肌肉,自己发出这个语音。如果发出的语音模式和听到的语音模式吻合,听者会认同这个语音感知,从而正确无误地传递语言。换句话说,听者根据自身发音器官的特征,及牵动这些器官的肌肉运动(motor)“发音”,对外来的语音进行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