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歌戏(NiugeBull's Song)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又名牛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藤县、苍梧、蒙山、岑溪,贺州市的昭平,贵港市的平南,玉林市的容县等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藤县岭景乡皇村的马顺和从北流县请人来教习舞春牛,并传授采茶戏技艺,遂于当年成立了春牛馆“同庆堂”。“同庆堂”的艺人把舞春牛与采茶戏的钱竹花棍、耍扇子、耍手帕融合起来,伴随“贺年调”的音乐表演一些有人物情节的故事,初步形成牛歌戏。随后藤县的金鸡、象棋、岭景、新庆、天平等乡相继成立牛歌队。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藤县三堡乡牛歌班应邀到新庆乡演出,上演了40本牛歌戏,历时近两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牛歌戏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各县乡纷纷建立牛歌队,至1956年仅藤县就有150个牛歌队。“文化大革命”时期牛歌戏一度萧条,之后逐渐恢复,1982年藤县有牛歌队270多个。牛歌戏的行当体制是在民国时期吸纳粤剧的表演程式和移植粤剧剧目的情形下形成的,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生、旦、丑戏为多,净行戏甚少。四大行当的身段表演大都从粤剧、采茶戏中吸收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