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台(stage and backstage),艺术学-戏曲学-〔戏曲演出场所〕-戏曲剧场,中国戏曲舞台的组成部分。清末北京颐和园戏楼 (《庆寿图》,中央美术学院藏)前后台的设置承继自宋元时期。前台为表演区,即戏台(舞台);后台为非表演区,原称“戏房”,即戏班置放戏箱的处所和演员的化妆区。戏房中的演职人员有时也与前台配合演戏。前后台以板壁、屏风或台帐隔开。由戏房通向前台的上下场门称作“鬼门道”。传统戏台作为表演区的前台,保持由戏场发展而来的高出地面的一方空场,左、中、右三面凸出朝向观众,唯后墙开设上下场门,左上右下,体现演员的来路和去路。台上不设物件,演员随身带小砌末上下。后台作为演员通道极为狭窄。剧情环境主要通过演员表演和一桌二椅等中小型砌末体现意象空间(包括桌椅围子、旗帐、布绘帐幔等)。明清时期,随着剧情的丰富,戏曲演出中乐队演职人员的队伍愈来愈庞大,服饰、砌末、化妆等也愈来愈复杂。清乾隆年间,江湖戏班已有“衣、盔、杂、把”四大戏箱或六大戏箱之称。窄小的后台不敷使用,遂面积普遍扩大。当时的寺庙戏台和宫廷戏台,常在前台后侧置“乐桌”,乐队的乐师围桌奏乐,成为演出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