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化韵(syllabic consonant),文学-语言文字-语音学-发音语音学-言语产生-[音节结构]-声母,可以做音节韵核或负载韵律特征的响音性辅音。又称韵化辅音、成音节辅音。国际音标在声化韵的辅音音标下或上方加符号(“ˌ”或“ˈ”)表示。英语中,一个词的尾音节中,如果无发音的元音字母或元音字母不发音,由响音性辅音l、m、n构成的声化韵可做韵核,例如noodle[ˈnu:dl̩](面条)、madam[ˈmædəm̩](女士、小姐)、sadden[ˈsædn̩](使难过,使悲哀)。这些声化韵由元音弱化而来,原本音节韵核中的元音先弱化为ə,再继续弱化,韵核便由其后的响音性辅音充当,形成声化韵。声化韵多由鼻音、通音等充当,发音时,气流受阻程度低,响度大。有些汉语方言也存在声化韵,除了做韵核外,还负载声调信息,区别词义,例如苏州话[m̩24](无,白读)/ [m̩31](母,白读)、[ŋ̍24](吴,白读)/[ŋ̍31](午,白读);梅县话[ŋ̍11](梧)/[ŋ̍31](午);广州话[ŋ̍23](五)/[ŋ̍22](误)。在有些语言中,颤音、擦音也可以单独成音节,构成成音节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