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论(the arguments about the rule ways of Wang and Ba),历史学-中国历史-〔史学史〕-〔古代部分〕-〔历史理论·古代〕,中国古代有关王道和霸道两种治国道路的讨论。“王”“霸”的说法同时出现,较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不过,作为历史事物,王、霸的产生要更早些。王,通常指三代之君,以及他们所主张的以德服人,运用礼义教化施行宽仁之政的治理方式,即王道。霸,则主要针对春秋战国时期齐桓、晋文等称霸诸侯而言,以及他们所崇尚的以力为主,强调刑法、谋略等作用的理政方式,即霸道。对王、霸的讨论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霸道对王道的挑战。春秋战国时期王霸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王霸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①总体上,王道优于霸道。如孔子崇敬三代王道,并将西周礼乐之制升华为政治文化理想,使历史制度转化为价值性概念。孟子依据历史与传说中的“上古圣王”事迹,构建出一套以先王之道为核心的理想体系。荀子则认为,统一天下之道在于王道,而王道的核心在于礼义。②对王道、霸道及其有关论述须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