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字(obsolete character),文学-语言文字-汉语文字学-比较文字学,历史上曾出现或使用过,在后来的流通领域内被废弃不用的汉字。又称死字、废弃字、历史字、古字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也在不断演变更替,进行新陈代谢。语言文字的通行废弃存在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新生者易于通行,古旧者往往废弃;规范者易于通行,别异者往往废弃;常用者易于通行,罕用者往往废弃。历史上汉字的行用与废弃有时呈现双向的动态特征:有的汉字由行而废,也有的汉字由废而行。汉字通行与淘汰的用字现象古人早有认识。古书注解中常见“某字古作某”“某字今为某”“某字经典通用作某”等注释用语,实际上揭示了一组汉字在某种程度上一行一废的情况。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常用“某字行,某字废”对这类文字现象进行分析。例如,《说文·鱼部》:“鱻,新鱼精也。从三鱼,不变鱼。”《说文解字注》“鱻”字下注解:“凡鲜明、鲜新字,皆当作鱻。自汉人始以鲜代鱻,如《周礼》经作‘鱻’,注作‘鲜’,是其证……今则鲜行而鱻废矣。”在汉字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中,有时行用字与淘汰字之间呈现出颇为复杂的情况。例如,“仌”为“冰”的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