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月坛(Temple of the Moon),历史学-中国历史-明史-典章制度,中国明代祭月场所。祭月礼,先秦时期便已产生,见于《礼记·祭祀》《国语·周语上》等典籍中。洪武三年(1370),礼部官员奏定朝日、夕月之祭,明太祖命在南京城西门外分别建造朝日、夕月坛,其中夕月坛高6尺,方广4丈。二十一年,明太祖认为大明、夜明已从祀,遂下令废除朝日、夕月之祭。永乐年间,明成祖实行天地日月合祀,亦不设夕月。嘉靖九年(1530),大学士张璁奏请重启夕月祭祀,明世宗批准在阜成门外建造夕月坛。其坛址坐西朝东,为1层,高4尺6寸,4丈见方;坛面用白琉璃,4出陛,各6级白石台阶;壝周24丈,高8尺,四面带有棂星门,正东3间,墉外设瘗池。嘉靖十年八月,明世宗祭夜明之神于夕月坛,至此明朝四郊分祀格局正式形成。夕月礼通常在每年秋分日酉刻举行,祭月时以星辰配祀。明初,曾以夕月为大祀,后夕月为中祀。主祭者或为皇帝,或由皇帝选派官员。在祭祀前,要进行为期两天的斋戒。若皇帝亲祭夕月坛,一般穿常服出西长安门,至夕月坛具服殿更换皮弁服祭祀。其仪式有迎神、奠玉帛、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赐福胙、撤馔、送神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