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河(Huitong He),理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地理-会通河,中国元明时期山东境内运河。元至元二十年(1283)济州河告成后,南北漕运仍有绕道海上和水陆跋涉之劳(见济州河)。二十六年又自安山西南的济州河人工挖渠,经寿张、东昌(今山东聊城)至临清入卫河,全长250余里,功成后赐名会通河。即今京杭大运河临清至黄河一段的运道的前身。自此从徐州黄河至临清入卫河,全程水路可以通达。然会通河在通航上问题较多:一是运道全系平地开挖,缺乏水源,虽在引汶、泗工程上多有改建(如改建汶河上斗门为堽城坝),但汶、泗均为季节性河流,流量不稳定,故水源问题始终未能妥善解决;二是会通河沿运地势中间高两端低,沿运非置船闸分段蓄水不能行船,而水源不足,无法实现节水通航。故元一代时通时塞,漕运仍以海运为主。明永乐九年(1411),在工部尚书宋礼主持下,对会通河进行改建工程:①戴村筑坝。采纳汶上老人的建议,在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东六十里戴村附近的汶水上筑坝,长五里,遏汶水南流,走今小汶河西南流至南旺地区作南北分流。戴村坝在堽城坝下游,吸收了堽城坝以下汶河较多支流的水量,水源明显有所增加。②引泉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