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言体(quotation style),文学-中国文学-秦汉文学-秦汉散文-【文体】,流布于中国的直接记录讲学、论政,以及宣教者的言谈口语的一种文体。又称语录体。在中国散文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就是记言体。如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尚书》,主要是记言散文。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之学兴起,哲人学者或聚徒讲学,或与时人辩论,由其弟子们加以记录,汇集成编,遂成记言体或者语录体著作。如《论语》《孟子》就是孔子、孟子讲学和与时人对答的记录。《汉书·艺文志》在介绍《论语》成书时就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先秦史书,除《尚书》外,《国语》《战国策》虽叙史实,但也以记言为主。先秦时期的记言体著作,其中的一些语录多是对政治、生活、学习的深刻总结,言约义丰,精辟深刻。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徐元诰《国语集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杨伯峻《论语译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杨伯峻《论语译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杨伯峻《论语译注》)等。汉代以后,记言体著作逐渐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