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说(being aloof),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宋金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批评观念】,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特点的文论概念。北宋诗人梅尧臣提出。其渊源于唐代诗论,如晚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澄淡近似于平淡,“格在其中”近似于诗歌内蕴之高远情性。梅尧臣在诗作中多次提到平淡,如“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诗本道情性,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答中道小疾见寄》),“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拟伦”(《寄宋次道中道》),“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依韵和晏相公》)等。他又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称赞林逋的作品:“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尚博远,寄适于诗尔。”梅尧臣认为平淡是诗歌难得的品质特点,其审美特点是深邃、平静,其风格代表是晋代陶渊明。平淡为诗,在语言方面,无华丽雕饰,无铺张宏论,而使用质朴闲淡的措辞及语句,语言风格圆熟自然;在思想内容方面,恬淡平和,不偏激,不鄙俗,有高雅淡远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