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纹(lantern patterns),工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史-[纺织品传统纹样],以灯笼为题材的传统装饰纹样。以灯笼纹装饰的织锦称为灯笼锦。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时期。关于灯笼锦的最早记载,可能是北宋邵伯温所撰《邵氏闻见录》。仁宗时,在益州(今成都)做知府的潞公(文彦博)曾向张贵妃行贿“灯笼锦”,仁宗见而不悦。南宋《齐东野语》也记载,孝宗想要蜀地的灯笼锦,没有采买到,臣下汪端明献上此锦。由此可见,灯笼锦是成都地区生产的蜀锦的一种,极为昂贵,非寻常之物。自宋至明,灯笼锦多以“天下乐锦”的名称出现在众多文献中,如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费著的《蜀锦谱》、戚辅之的《佩楚轩客谈》、明代谷泰的《博物要览》等。明清时期,追求织物纹样的吉祥寓意,灯笼纹发展到百十种纹样。纹样的主体是华丽的宫灯,内嵌小花或几何纹,灯笼上端两侧悬结谷穗作流苏,象征“五谷”,周围饰以飞舞的蜜蜂,利用“丰”与“蜂”的谐音,寓意“五谷丰登”、天下同乐,故又叫“庆丰年锦”。灯笼纹样的流行,与民俗文化中元宵灯节的兴起有密切关系。宋代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夜市灯具丰富,元宵灯节更是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