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论(theory of the rise and fall),历史学-中国历史-〔史学史〕-〔古代部分〕-〔历史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关于历朝历代或兴盛或灭亡之规律的理性思考与理论表述。兴亡论的内涵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史学无不与兴亡问题有关;从狭义上讲,兴亡论与中国古代史论中的天人论、古今论、地理论、国家论、华夷论、君主论等问题又有所区别,乃以具体朝代为讨论对象。文献记载,魏国曹冏著有《六代兴亡论》,讨论夏、商、周、秦、汉、魏六代兴亡的过程及原因(《三国文类·论》)。单从字面来讲,兴亡论这一概念的形成当从“兴”“亡”二字及其并用讲起。“兴”“亡”二字发源甚远,至少在甲骨文中已经明显存在。《尚书》也有“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之说(《尚书·商书·太甲下》)。“兴”“亡”二字连用,在周代已间或可见。周代鬻熊曰:“政之兴亡,在于卿相。”(《鬻子》)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曾经感慨,“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春秋繁露·精华》)。至曹冏《六代兴亡论》出,“兴亡论”遂成为有关讨论的一个代表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