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cut the pigtails),历史学-中国历史-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社会经济,中国近代关于剪除辫子的社会风俗改良活动。男子发型本是传统礼俗,所谓“衣冠之治”,但在有清一代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主义内涵。长期以来,汉族男子一般是满头留发,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中间挽起成髻,俗称“束发”。晚明兴起于东北的满族男子则将头发前半部剃光,后面剩余者梳成辫子。清廷入主中原后,为了建立绝对的专制权威,将留发辫作为臣服清朝的标志。1644年,清廷占领北京后,即颁布严厉的“剃发令”,违抗者“杀无赦”,乃至株连全家、全村。中原汉族士民将剃发留辫视为民族屈辱,反抗剃发事件此伏彼起,数以万计、百万计的汉族人民被杀害。既然“辫子问题”被清朝统治者政治化,则民间“反清复明”组织如天地会、哥老会,以及“三藩之乱”“回民起义”的反清活动均以剪辫束髻作为标志。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军更是如此,因而被官方称为“长毛贼”。随着晚清国门渐开,西学西俗传入租界,一些人被迫或自觉地走出国门。这些人深感蓄辫子不方便,不美观,甚至被西方人讥讽为“豚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