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地龙(ground rolling dragon),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龙舞,中国汉族民间舞蹈。龙舞品种之一。又称伏地鳖、蛮龙、芋子龙。流行于湖南耒阳市雅江乡(已并入太和圩乡)、坛下乡和郴州市许家洞等地。因表演者藏在宽大的龙体中,手执龙骨架(竹圈)而舞,整条龙贴着地面活动,故名。一般为7节,也有5节或9节。民间相传,在春节中舞滚地龙能保“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人们在元宵收灯后,将龙骨架置于堂屋的梁上,龙衣则被村民分去给小孩做衣服,说是穿了能“长命富贵”;糊龙头的纸也被村妇们撕去置入鸡窝,说这样每个鸡蛋都能孵出小鸡。据雅江乡幸门塘村老艺人李主吉介绍,该舞以祖传的方式在李家已相传23代,为时400多年。滚地龙必须在宽敞的场地表演。舞队由龙、5盏牌灯、1支唢呐和1套打击乐组成。舞龙头者身高170厘米以上,其余6人依次渐矮,舞龙尾身高要低于160厘米。表演时,前高后低的龙先在5个牌灯之间往返穿行,待牌灯退下,再朝四方做“晒翅”等动作。虽然动作简单,但龙的形态憨厚,气势威猛,且只见龙动,不见舞者,使它在众多龙舞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