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戏(yangko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又称秧歌剧。来源于农民插秧时所唱歌曲。后来,人们用秧歌,或唱故事,或与舞蹈、技艺、武术相结合发展为地秧歌、高脚秧歌(即踩高跷唱秧歌)、武秧歌等,成为每年农历正月民间举办“社火”时的表演节目。有的地方就把这种节期活动叫作“闹秧歌”。在闹秧歌的过程中,孕育、产生了秧歌戏,这就是由小旦、小丑(或小生)扮演人物,唱民歌小曲,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对对戏”。其形式,与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很相似。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起来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秧歌戏,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以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如山西的祁(县)太(谷)秧歌(又叫晋中秧歌)、太原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广灵秧歌、襄(垣)武(乡)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泽州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怀来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