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娘戏(Niuniang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又称牛戏、长衫戏。流行于广西的岑溪、苍梧、藤县与广东的罗定、信宜等市县。由舞春牛发展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牛娘戏。清康熙初年有由两人操竹篾与纸扎的牛头、夹被做的牛身表演舞春牛贺岁,表演时由1人主唱,2~4人帮腔伴舞。起初内容为祈愿祝福,随后民间艺人逐渐加入“牛公”“牛婆”穿插说唱表演。这种穿插表演的内容逐渐增多,但都以“牛公”“牛婆”(又叫“牛哥”“牛娘”)两角色着长衫在平地上表演,故当地民众谓之牛戏、地戏、长衫戏。乾隆、嘉庆年间岑溪县连城乡北科镇艺人梁丽堂成立了梁丽堂班,始有第一个职业演出团体。中华民国时期有广东南音说唱本传入,剧目随之丰富,戏班增多,有“玉姐班”“牛二婆班”“谢村班”等。亦有粤剧艺人加入“玉姐班”,粤剧表演艺术也随之传入,表演行当也逐渐发展成生、旦、老、丑,老即老汉(公脚)、老妈(婆脚)、挂须老官。当地人喜欢看花旦戏,因此人们便将之称为牛娘戏。1965年岑溪县成立文工团,以演出牛娘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