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调(a string of repeated twin tunes),艺术学-戏曲学-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史〕-北曲,中国戏曲声腔北曲的一种套数形式。它的特点,除引子与尾声外,中间部分的各个乐章是由两支曲牌循环交替构成,例如〔正宫·端正好〕套曲,常用的结构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煞尾 这种套曲,也可以称为循环曲体。它来源于宋代的转踏(亦称缠达)。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说:“唱赚在京时,只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有两腔迎互循环,间有缠达。”从宋人郑僅(彦能)所写的《调笑转踏》来看,全篇都是一首诗体歌曲与一首词体歌曲的循环交替。转踏的这种循环曲体,后来被诸宫调继承,并成为北曲曲牌联套形式中的一种曲体。它被北曲采用后,除严格保持〔滚绣球〕与〔倘秀才〕两曲循环交替的形式外,还可以在两曲之间插入其他曲牌,以丰富曲调的变化,但它的基础仍然是循环曲体。 子母调是古人对这种循环曲体的称谓。它最初出自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