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田(communal land for local government offices),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史-官田和公田,隋唐时期授予各官署,让其收取地租作为官署办公经费的公田。“廨”为中国古代官吏的办公场所。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诏,“省府州县,皆给公廨田”(《隋书·文帝纪下》)。“京官又给职分田。…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隋书·食货志》)。唐朝继承并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根据各官署等级高低、离京城远近分别授予不同面积的公廨田,京内官员授予公廨田从2顷到26顷不等,外官从1顷到40顷不等,“官吏解职,移交后任”(《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唐朝官府采用租佃制经营公廨田,多是强行摊派给农民租种,收取粮食等实物地租,也有部分货币地租,作为各官署的办公费用。置有白簿和黄籍记录公廨田和职田的管理情况,白簿记录田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段、顷亩、佃户等信息,每年核定造册一次;黄籍为正式簿籍,每三年核定造册一次,但后来官府多不认真执行,唐朝之后没有相关授予公廨田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