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剧,艺术学-戏剧学-外国戏剧-俄罗斯戏剧-其他,苏联剧坛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至中期出现的一个戏剧流派。室内剧以剧作家A.N.阿菲诺格诺夫和V.M.基尔松[注]为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变迁也能透过家庭生活反映出来。他们主张戏剧场景可以集中于室内,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传达出社会变化的深刻意义。在人物刻画上,室内剧主张对主人公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使其成为具有不可重复特征的典型。阿菲诺格诺夫的《怪人》(1929)、《恐惧》(1930)、《远方》(1935)、A.Ye.柯涅楚克的《普拉东·克列契特》(1934)和A.N.阿尔布佐夫的《塔尼娅》(1938)等都是室内剧的代表作品。其中,阿菲诺格诺夫的剧作最能体现室内剧的艺术特点。室内剧削弱了戏剧的情节性,从普通人的感情入手,深入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过去人们不屑一顾的生活细节、言行举止和感情变化,在作家笔下都得到了精心刻画;过去剧作中激烈的敌我矛盾、紧张曲折的情节被代之以平淡的日常生活,其中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内心冲突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