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口税(capitation),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经济],中国古代按人丁征收的税。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商鞅。作为军赋征收的人头税,在秦时或称口赋。汉四年(前203),汉高祖刘邦时规定,民年15至56岁出赋钱,每人120钱为一算,是为算赋(东汉时也称口算),从此成为定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征收丁口税的数量与方法不同,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法,按丁口征税。唐建中(780~783)实行两税法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人丁不再成为征税调役的主要根据,正税已转向按田亩财产征收。五代十国时,一些政权恢复按身丁征收钱米绢麦。如吴有丁口钱,南唐有丁口盐钱,后南唐失江北通泰盐产地,无盐可配给,遂改为征丁口绵绢。吴越有身丁钱,“每身钱三百六十”。闽康宗时“诸州各计日算钱,谓身丁钱,民年十六(起征)至六十免放”。南汉则有丁赋。身丁米钱绢麦以“人丁为本”。这样就破坏了两税法确立的据资产出税的较为合理的原则,加重了民户的负担,抑制了小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