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耙耖(techniques of ploughing, harrowing and pulverizing),理学-科学技术史-农学史-〔古代农业技术史〕-古代耕作技术,中国南方水田一项配套的耕整地系列技术操作。这种耕作体系,大约是在西晋至唐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76年,广东连县(今连州市)西晋墓中出土的“犁田耙田模型”,就已经是耕耙耖俱全了,说明中国华南地区在西晋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了水田耕-耙-耖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但就南方的大多数地区来说,是在唐代才普遍实行的。这一时期,“江东犁”的创制与“碌碡”“砺礋”的发明,为实行耕耙耖的耕作体系奠定了基础,而陆龟蒙《耒耜经》中所说的“耕而后又爬……爬而后有砺礋焉”,正是当时长江流域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到了南宋楼璹的《耕织图》中,已经有耕耙耖(图1~3)等项作业的完整记录,标志着这一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定型。又《王祯农书》说“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说明宋元时期耕耙耖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已经成为南方水田耕作的常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