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剧(Nanluo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诞生于河北沧州海兴县,因所用打击乐器南锣而得名。由流行于海兴一带的“耍孩儿”及明代俗曲“打枣杆”(又称“挂枝儿”)等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因此形成初期又称“打枣调”。1946年以秧歌剧的形式出现在乡村舞台,标志着南锣剧正式形成。南锣剧曾是海兴一带流行较为广泛的剧种,繁盛时曾有120多个村庄有南锣子弟会。有的还曾到盐山县、黄骅县(今黄骅市)和山东无棣县等地演出。但是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兴南锣剧濒于灭绝。1979年海兴县文化馆作者杨双发改编了南锣戏《顶灯》,创作了南锣现代戏《豆腐王》(冯世昌等编曲),由沧州地区群众艺术馆排练后,参加了河北省业余戏曲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豆腐王》获得一等奖,并由河北电视台录像,十几个县、市剧团移植演出。但是南锣剧一直没有专业剧团,其影响也仅限于当地,由当地文化馆承担传承任务。2017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南锣剧演出团体只有一家民间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