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观(three-side theatre),艺术学-戏曲学-〔戏曲演出场所〕-戏曲剧场,中国古代戏曲舞台形制。由唐宋时期四面观的表演台、乐棚、看棚等发展而来。宋金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文化空前活跃,民间出现了瓦舍勾栏。勾栏的表演台根据演剧的需要,由原来的四面观看发展为三面观看,另一面留作后台。在前台与后台之间用帐幔、屏风或木板遮挡,其两端设供演员出入的门。山西侯马董墓出土的金代戏台模型台宽77厘米,柱子至后墙深度18.5厘米,两侧后部砌墙,墙深7厘米,略大于总深的三分之一,与现存早期元代戏台砌墙方法一致,说明后部可以悬挂帐幔以分割前后台。元代三面观戏台渐趋普遍,山西省临汾市魏村牛王庙的元代戏台即是当时典型的三面观戏台。三面观戏台的普及,表明元代戏曲表演的方向性增强,而通过上下场变换场次、情节,也是戏曲表演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