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兵(the Soldiers in Provincial Military Organization in Northern Wei Dynasty),历史学-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史-典章制度-镇兵,中国北魏时所设各军镇之兵。又称镇民。北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边地及战略位置重要的地区,设置了众多军镇,镇下置戍,对辖区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军镇的最高长官为镇将,军镇中的士兵则为镇兵,隶属于军籍,世代为兵,不能随意迁移。因其各有家庭,居住于镇戍之内,从事生产以解决生活所需,故又被称为镇民,但有别于镇戍镇抚下的其他民众。镇兵(镇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源于拓跋鲜卑成员;二是来源于被征服或被强迫迁徙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包括豪强大族和部落豪酋;三是来自被发配徙边的罪犯。北魏早期镇兵多来自附属于拓跋部的部落民,地位并不低。然而,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强制徙民充任,文成帝以后又不断发配囚犯戍边,镇兵地位日益下降。随着北魏统治趋于稳定,不少镇戍陆续改制为州郡,孝文帝时所改尤多,仍旧保留的主要是北边六镇。镇戍改为州郡后,原镇兵(镇民)一部分改称城民,为所在州郡军队的兵源,与镇民名异而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