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porridge relief),管理学-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历史-社会救助史,中国古代给予灾民粥食的临灾紧急救济办法。施粥是养恤的一种,是一种用粮少而活民多、简便易行的救济办法,为中国历代所施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施粥就已存在。《礼记·檀弓》记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这是设粥赈济的开始。到汉代,施粥赈济成为救灾的普遍良策,特别是东汉末年,各地饥荒严重,政府的施粥诏令,屡有颁布。北魏三长制(北魏的基层管理制度)在灾荒之年把“为粥于大衢,以救其困”作为基层管理的责任。两宋以后,施粥之法,推行更为广泛。《荒政辑要》载:“宋韩魏公琦,知益州,岁饥,流民满道,琦募人籴粟设粥济之。”到金代章宗时(1168~1208),施粥之法更臻完备,实践空间皆有固定,遂奠立“粥厂”制度。后世“粥厂”即发端于此。元代对荒欠的救济,以蠲免、赈米、平粜为主,施粥次之。明代每遇饥荒,照例煮粥赈民,粥厂制度推行甚广。清代施粥之法,推行也甚为得力,京都每年十一月初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三十日,分五城设厂煮粥赈济,每城每天给十成梭米二石,柴薪银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