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注(annot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历史学-中国历史-〔史学史〕-〔古代部分〕-〔史学理论·古代〕,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之一。对前代史籍的训诂、解释。史注发端于先秦,成熟于两汉,魏晋至隋唐时期大发展并趋于完备,清及晚近达于鼎盛。2 000多年来,史注陈陈相因,形成了浩博繁复的史注遗产,也形成了特有的体式和内容,大体可分为:正文插说体、正文传述体、注疏体、补阙体、论文体。正文插说体是作者自己于著作行文中偶尔夹杂着的解释,解释的对象往往是引用的话。甲骨卜辞中已初见端倪,先秦文献中最为常见,秦代以后的历代文献中仍时时被采用。正文传述体是以一书解释另一书,或以一篇解释另一篇的注解形式,注文皆能独立成书或成篇。始于“春秋三传”对《春秋》的传述,后继者极少,以郦道元《水经注》最为著名。但对后世补阙体影响较大。注疏体是史注的范式,它对原文字词随文释义,随文加注,十分灵活方便,名称繁多,使用最为普遍,也最接近现代意义的注解。韦昭《国语解》、李善《文选注》、《史记》“三家注”、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汉书补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等都是其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