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监(Imperial Academy in Beijing),历史学-中国历史-清史-制度、机构与职官,中国明清时北京国子监。国子监始设于唐朝,沿袭汉代太学制度,宋、元因袭。明朝最早称为国子学,定都南京后改称“国子监”,是当时中央最高学府之一。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永定门建北京国子监,明廷迁都北京后,北京国子监改称京都国子监,又称“北监”。清沿明制,确立国子监为国家最高学府,设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各级讲席,以及监丞、典簿、典籍等官。内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忠、广业六堂,每堂设学正、助教各1人讲座。所讲课程分为“经义”“治事”两科。经义科研究性理、通鉴、四书、五经,至十三经、廿一史、诸子百家则为选课,兼习晋唐书法。治事科教兵、刑、天文、河渠、乐、律等事。国子监内就读的肄业生,又被称为太学生,来源有廪生、增生、附生、举人、贡生、荫生、举监、贡监、优监、生监、恩监、荫监、例监等,同时也招收满洲八旗子弟。肄业生分内外班,内班定额150人,并在监内居住,外班定额120人,在监外居住,每月应课期到监。内外班分六堂肄业,内班每堂25人,外班每堂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