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葬(cliff burial),法学-民族学-民族学-民族学-〔精神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崖葬,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习俗。武夷山悬崖峭壁上的古崖葬俗—船棺属于风葬(露天葬)的一种。早在中国古代濮、越、巴、僚、汉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三国时期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据碳14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及至近代,部分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湾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崖葬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将葬具放置天然崖穴中的称崖洞葬;②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理罅隙的称崖墩葬;③将葬具放置开凿的山崖窟龛中的称崖窟葬;④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的称悬棺葬。崖葬的葬制分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葬具有多种:葬尸多用木棺、石棺、陶棺和布袋;葬骨或骨灰多用小匣、小函和陶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