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Ba Bridge),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历史地理]-[京畿地区],中国古代在灞水上修建的桥梁。位于唐长安城东25里(1里约为500米),即今西安市东郊灞河上。春秋时期,秦穆公为图霸业,遂将滋水改称灞水,并修建灞桥。西汉末年,灞水暴涨,灞桥被冲毁,王莽曾重加修建,更名为长存桥。隋开皇三年(583),又改建为石桥。唐隆元年(710),又于此桥之南另建一桥,形成南北二桥,以便行人。桥长80余步,有15个桥洞。唐代东西行客多于此和亲友饯别,故又称此桥为销魂桥。灞桥是长安东出之要道,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并折柳相赠,成为重要的文化意象。这座桥经历代维修,一直到宋金时期仍在使用,元废。明清两朝另建新桥,又多次废毁,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隋唐灞桥遗址1994年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