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坊(tea house),工学-人居环境科学. 城乡规划学-城市发展与起源-〔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案例、理论与人物﹞-〔宋-清﹞,人们喝茶、交际的场所。唐宋时又称茶肆、茶邸、茶寮,明代以后多称茶馆,两广称茶楼、茶室。关于茶坊的最早记载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食。”开元(713~741)中,泰山灵岩寺的禅师许人饮茶,于是争相效仿,在北方成为风俗。《唐五代笔记小说选》云,“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当时南方可能早已有茶坊。北宋人爱饮茶,斗茶风气盛行。王安石《议茶法》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录了宋人采茶北苑、争相斗茶以献天子的盛况。汴梁城内,只要有瓦市人家,就有茶坊酒肆,沿城市的主要干道和城关一带分布。汴梁城的茶坊不只是喝茶,还“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规模大者有园林,供仕女夜游吃茶。可见北宋的茶坊与夜市高度合一,是综合性商业场所。北宋时,徽宗精于茶道,作《大观茶论》,对茶的产地、采择、压制、鉴辩、点茶等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