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田(tide farmland),农学-农业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在滨海地带滩涂上,利用筑堤围海等工程措施促进落淤而成的农田。涂田“初种水稗,斥卤既尽,可为稼田。”成田之初,只能种植耐盐的稗草,通过开沟容纳雨水,排泄渍水,盐碱随之逐年减少,涂田最终被改造成良田。这种田地很容易受到海潮的破坏,故涂田形成后,一般在“海岸筑壁或树立椿橛以抵潮泛”。也易受到旱灾的威胁,故多在田边“开沟以往雨潦。旱则灌溉,谓之甜水沟。”涂田是在海涂上开垦的一种农田。元代王祯探讨了海涂形成的机理,曰:“大抵水种皆须涂泥。然濒海之地,复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泛,沙泥积于岛屿,或垫溺盘曲。其顷亩不等,上有咸草丛生,候有潮来,渐惹涂泥。”早期对于海涂的利用采用的也是一种类似于圩田的方式,即筑堤,称为“捍海塘”或“捍海堰”。唐朝浙江盐官“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公元766年~779年,李承实曾在通州、楚州沿海筑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袤一百四十二里”。“捍海塘”或“捍海堰”的修筑,“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表明当时已开始大规模对海涂的利用,并已开发出了大量的涂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