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法(Rules of Posthumous Names),历史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典章制度]-[礼仪制度],帝王、贵族、大臣及士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进行褒贬评定,给予一个称号。有关给谥的规定和法则就是谥法。谥号用字,有其特定解释,必须按照当时的善恶标准褒善贬恶。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仪制度,目的是为了劝善惩恶。谥法产生于周代。战国时期,有人委托周公编写了一篇专讲谥法的著作《谥法解》,被编入《逸周书》,这是以后历代谥法的基础。秦并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做法有损皇帝尊严而废谥法。西汉建立,立即恢复谥法制度。刘邦去世后,群臣为其上谥号“高皇帝”。此后谥法代代相因,每一个皇帝一般都有谥号,只有极个别者无谥号。在先秦,君主的谥号与其一生的表现大致相符,明君得美谥,昏君得恶谥。但汉代以后,谥号多溢美皇帝,不能客观评价君主的一生。从唐高宗开始,逢庆典往往要为先皇上尊号。唐代以前,皇帝多用一个字为谥号,偶有用两个字的。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增高祖之谥为神尧皇帝,太宗谥为文武圣皇帝,破了皇帝谥一、二字的旧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