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木(sparrow brace),理学-科学技术史-建筑、土木工程史-〔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构造与技术〕-柱梁作构架,木结构建筑中用于梁或阑额与柱子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构件,为宋式建筑中的构件名称。类似于清式建筑中的雀替。主要的作用是缩短梁枋之间的净跨度,增强梁枋的承载力,增加枋子榫头的抗剪能力,并防止横竖构件的角度倾斜。在北魏时期的石窟中发现了最早具有绰木功能的构件。在辽代建筑开善寺中已有由两层实拍栱组成的绰木枋。在宋、元时期㭼头绰木和蝉肚绰木盛行,《营造法式》中记载“檐头下绰木枋广减檐额三分之一,出柱长至补间”。明、清建筑中,雀替常见于外檐阑额与檐柱交角位置。清代规定雀替的长度为净面阔的四分之一,高度同檐枋,厚度为柱径的十分之三。共形成了七种雀替形式:骑马雀替、花牙子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大雀替、通雀替。实例可参考故宫太和殿的雀替,为典型的清式做法。明、清的雀替主要用于室外,做成鹰嘴突样式,其上彩绘雕饰,明显区别于南方的雀替形式。安徽黄山潜口清园垂花门楼的雀替将南方木雕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