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相(Chengxiang laborer's song),艺术学-曲艺学-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劳动歌谣形式。也有推测认为是已知最早的中国古代曲艺形式。“相”是一种击节乐器,其形制有两说。一说见于清卢文弨《荀子·校语》:“相乃乐器,所谓舂牍。”舂牍原是一种舂米或筑地的工具,后来发展而成乐器。另一说认为“相”即搏拊。汉应劭《风俗通义》说:“相,拊也。所以辅相于乐。奏乐之时,先击相。”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记述,搏拊,形如鼓,是以手拊拍的乐器。《汉书·艺文志》在“杂赋”类著录有《成相杂辞》11篇,已佚。如今只能从《荀子·成相篇》看到成相的唱词体制,即其基本唱腔为6句体,唱词的句式及词格为“三、三、七、四、四、三”,中间的第4、5句的四字句一般不押韵,其余各句均押韵。《礼记·曲礼》说:“邻有丧,舂不相。”可知成相属于娱乐方式,不宜在丧葬期间进行。宋朱熹认为,成相是“举重劝力之歌”;清俞樾《诸子平议》说:“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有歌讴以相劝勉”“其乐曲即谓之相”。由此可知,成相属于为着相互配合工作而吟唱的劳动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