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补(Appointment by Protection),历史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制度,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又称恩荫、奏荫、任子、奏补、资荫等。荫补制起源于秦汉,汉代“二千石九卿得荫子弟为郎”。隋唐时期的律法规定了官员依品级来荫补其子孙,五品以上皆可得荫补,并规定“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宋朝的荫补制由前代发展而来,且制度愈加详备、细密。宋朝规定,凡文武官员、内外命妇根据官职大小、血缘远近,许奏举子弟、亲属和门客补官。其形式主要有圣节荫补、大礼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等,由具备荫补资格的臣僚、命妇出具“乞荫补状”及相关证明文状后,经铨选部门审查核对,按照荫补格法授予大小不等的官职。宋太宗和宋真宗时不断扩大荫补的范围和名目,至宋仁宗前期荫补之滥已达极致,被认为是造成宋朝冗官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后至于南宋,尽管荫补之滥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但荫补范围较之前有所缩小,荫补授官的限制也趋向严格。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荫补官员需经过考试方可入仕,政治地位也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