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造山带是夹持于华北地台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造山带,主体在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造山作用涉及河西走廊、陇东地区及柴达木的北缘。由北向南可分为3个带,简单可归纳为:中祁连是基底隆起带,出露有变质结晶基底;北祁连是早古生代的深海槽及活动大陆边缘,发育有几条蛇绿岩带及大量岛弧火山岩;南祁连则是一个早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特别是志留纪发育大量碎肩复理石。加里东运动后全区隆起,泥盆纪的磨拉石沉积广布于山前凹陷中。华北与祁连、柴达木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陆块。中新生代后期,祁连再次受到挤压,山体再次隆升,并形成了向两侧推覆的逆冲构造带。变质基底集中发育在中祁连隆起,被长城纪、蓟县纪和青白口纪的碎屑岩、叠层石灰岩和板岩不整合覆盖。北祁连带南华纪至早古生代前期为深水洋盆,有震旦纪、中、晚寒武世和奥陶纪等三期蛇绿岩和四条钙碱性火山岩带;向北海水变浅,张掖、武威一带为当时华北地台南侧的大陆斜坡。南祁连带从中—晚寒武世开始发育,主体为奥陶系碎屑岩夹火山岩,代表弧后盆地沉积环境。而下古生界在中祁连隆起大多缺失。志留纪起全区转为碎屑复理石沉积,上统变为红色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