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堆山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四川省绵阳市边堆山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北部涪江流域的浅丘河谷地带,与成都平原和盆地边缘山区都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发现有灰坑、石灰窑、大石遗迹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红褐、灰黑等色和少量泥质陶,一般火候较高。流行绳纹、刻划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盛行在陶器口沿唇沿上施绳纹或略成花边样的装饰。器形可辨有罐、盘、盆、豆、碗、钵、瓮、纺轮等。石器以磨制的斧、锛、凿为常见,还有一些打制的小石片,,发现的大石遗迹散布在遗址上,多是自然形状,似为自然的散落堆积,但一些大石上有明显的人工斧凿和磨砺的痕迹。发现的石灰窑,很小也较简易,仅存下部窑底,还保留有石灰岩砾石经烧制而成的石灰成品状的砾块,是边堆山文化和四川盆地史前使用石灰的证据。据碳十四测定,文化年代为距今约4000年。边堆山文化与三星堆一期遗存及宝墩文化有许多相同特征,是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一个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