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威宁中水发现的一种全新的地域性考古学文化。初步推测其年代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在当地文化发展阶段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鸡公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墓葬分布没有规律,墓向也不相同,墓与墓之间的距离较宽,没有打破关系。遗迹根据残留的柱洞和火塘看应为地面建筑,规模较小,一般呈长方形,火塘位于中部。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有斧、锛、穿孔刀、镰等,双肩石锛、梯形石锛、弧壁穿孔石刀等最有特色,其中双肩石锛和穿孔石刀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骨器、玉器和铜器数量很少。陶器以夹砂陶居多,以含细砂的粗泥陶为主,夹粗砂陶次之,细泥陶较少,但不同遗址各种陶质的比例有所不同。陶色不匀,以红褐陶为最多,还有一定数量的黄褐陶、黑陶和白陶等。陶器制作以泥条盘筑法为主,经慢轮修整。器类有细颈瓶、折沿罐、单耳折沿罐、双耳带流盆、高领罐、单耳带流杯、敞口钵、敛口小罐、碗、大双耳罐、蒜头口小罐、折腹钵等。纹饰少而简单,多为素面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