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听觉生理一直是听觉研究的一个最为活跃的领域。从19世纪Helmholtz的“共振-部位学说”和 Rutherford的“频率学说”,到20世纪Békèsy的“行波学说”、Wever的“频率-部位学说”、David的“电池学说”和Davis的“耳蜗放大器”学说,听觉的研究和重要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耳蜗的听觉机制。的确,耳蜗作为听觉系统的外周感受器,其极为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精细的听觉感受能力,理所当然成为听觉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经过几个世纪许多人的努力,我们现在对耳蜗的结构和生理活动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仍有许多难解之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内耳听觉生理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不仅使我们对听觉系统有了全新的深入的认识,也促使研究工作出现了飞跃性的进展。对内耳感觉细胞的研究不仅深入到分子甚至亚分子水平,研究的范畴也出现了生理学与形态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