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矿场的底平面、最终边坡及开采深度所构成的空间几何形状,叫做露天开开采境界。正文1913年前德国对开采水平煤层和铁矿层提出了计算覆盖岩层最大允许厚度的方法;1927年苏联斯捷申科 (Α.И.Стешенκо)提出境界剥采比和平均剥采比都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来确定急倾斜矿床露天开采深度的理论。经发展、完善,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剥采比 包括:①平均剥采比,露天开采境界内的岩石总量Vp与矿石总量Ap之比(图a);②分层剥采比,露天开采境界内某一水平分层的岩石量VF与矿石量AF之比(图b);③生产剥采比,露天矿某一生产时期的剥离量VS与所采矿量AS之比(图c);④境界剥采比,露天开采境界稍有增大时,岩石增量△V与矿石增量△A之比(图d);⑤经济合理剥采比,经济上允许的最大剥采比。露天开采境界经济合理剥采比ne的计算方法:有比较法与价格法。前者分原矿成本比较法、金属成本比较法和储量盈利比较法。原矿成本比较法计算简单,公式是: ne=(c-a)/b 米/米(吨/吨)式中c是地下开采的采矿成本或允许成本,元/米(元/吨);a是露天开采的纯采矿成本(不包括剥离),元/米(元/吨);b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