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是由有毒赤潮藻类鳍藻属和原甲藻属的一些种类产生的脂溶性多环醚类生物活性物质。腹泻性贝毒可在贝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危害食用者健康。腹泻性贝毒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最严重威胁的赤潮藻毒素之一。对DSP的检测主要采用小鼠生物测定法。?简介1976年在日本的东北部地区首次爆发了腹泻性贝毒中毒事件,研究发现这次事故起源于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因此人们将这种藻毒素命名为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DTX)。后来,人们又从一种海绵(Halichondria okadai)体中分离出一种具有相似毒性的酸性物质,将其称为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随后相继分离出鳍藻毒素的衍生物DTX2、DTX3、DTX4、DTX5a 和DTX5b,其中OA和DTX2互为同分异构体,DTX3为7-O-acyl-DTX1。1989年,Norte等人从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中分离出2种大田软海绵酸的二醇酯衍生物(OA-1,O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