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主义”诞生自20世纪初,主要有三层含义,分别是人性的原始主义,文化的原始主义和文学的原始主义。由于原始论基本上是关注感情而非理性的一种理论,因此人类学中的原始主义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感情暗流而不是作为具有明显特征的理论而存在。学科性的原始主义思想在美国人类学协会(American AnthropologicalAssociation)年会所通过的决议中得以表现,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在部落民族地区实施同化或开发政策主张的谴责,以及对人们保护本土文化免受工业文明破坏发出号召等形式来实现。“原始主义”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还是一个较为生疏的概念,与其内涵和意义相反的“现代主义”一词却广为流传。对“原始”的重新认知与评判是与文化人类学中的相对主义潮流密切相关的,“原始主义”更是对“原始”一词的进化论内涵的颠覆性反转。“原始”并非时间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原始与现代两分法比传统与现代两分法更能体现人类学思考与写作的价值。原始主义具有三种含义,分别是人性的原始主义、文化的原始主义和文学的原始主义。在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都存在原始主义、半原始主义与反原始主义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