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引斤是长芦盐场历代盐税制度。元至元七年(1270)定每引400斤。明弘治时改办小引,每引200斤。嘉靖十四年(1535)改每引430斤,其中200斤为正盐,外加包索5斤,其余盐运包索为225斤。十七年又加包斤20斤,每引共450斤。三十年又加余盐150斤,包索15斤,共615斤。万历时增为650斤。清顺治元年(1644)以一引分三引,每引定为225斤。康熙十六年(1677)题准正票引加课,每引加盐25斤。雍正元年(1723)议准,每引加盐50斤,以300斤成引,免其加课,以补商欠。嘉庆十二年(1807)奏准,每300斤加耗盐13斤11两。十八年又加包皮耗盐10斤,河南道远,再加耗盐5斤。道光八年(1828)议准,芦盐每引于额定斤数、包索、卤耗之外,再加盐20斤,免其交课,以补折耗。十一年覆准,以10引并为9引,每引加盐35斤。二十一年再减引一成,照前10引并为9包,每包加盐38斤12两。二十八年奏准,每引除原额外,加盐150斤,免其加课,以恤商困。唯天津口岸和永平七属不在此例,仍旧以417斤7两筑包,直引每包均按567斤7两,豫引另加5斤筑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