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论,是相对于桐城文派、桐城诗派、桐城赋派的散文、诗歌、辞赋作品相对而言的三个桐城文学流派文学理论的总称。桐城文论,是对整个桐城文学成就进行分析判断、评价、文学批评的指导理论;是针对桐城作家和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阐明文艺观点正确与否的文章、文献、资料、言论的总合。从桐城散文派创立,到现在,关于桐城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仅桐城散文派的作家就有1000多人。因此,桐城文派文论在全部桐城文论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入关后,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尊崇儒家理学的策略,以软硬两手迫使知识分子就范,宣扬“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给宣扬儒家道统的文学带来了发展良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及其古文流派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那么,桐城文论从一诞生就被打上了封建色彩的烙印。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方苞早在青年时代,就有以唐宋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南山集》案解脱,“义法”说得到明确和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