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制度是中国古代死刑的执行制度。主要内容有:(1)适时行刑。行刑要存适宜的季节、月份和日期。“刑以秋冬。为行刑的通例,也有个别朝代,如秦代,四时均可行刑。唐以后备朝代,对罪行特别严重的死囚,有决不待时的规定。(2)公开行刑。主要适用于平民百姓。其方式一是示戳,二是明梏。对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行刑一般都有刑杀子隐处的优待办法。对妇女公开行刑也有所限制。(3)监督警戒。即委派官员监刑和派武装力量保卫行刑。监刑官的人选,因犯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4)暂缓行刑。对不合季节、月份、日期和孕妇及临刑发现有冤滥可能者都要暂缓行刑。古代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把杀人说成是执行“天罚”,认为行刑时间也要合乎“天意”,秋冬两季气候肃穆,这时行刑“顺天道肃杀之威”。因此,“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成为行刑的通例。但历代的具体规定不尽相同。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死刑在秋季执行,即孟秋“始行戮”,仲秋“斩杀必当”,季秋“勿留有罪”。东汉的陈宠说:“萧何草律,季秋论囚,俱避立春之月。”可见在西汉从秋季的最后一月直到立春以前均可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