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波学说(traveling wave theory)是著名生理学家G.V.贝克西(G.Von.G.Von.Bekesy)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了赫尔姆霍兹的共鸣说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著名生理学家G.V.贝克西(G.Von.Bekesy)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了赫尔姆霍兹的共鸣说的合理部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学说(traveling—wave theory)。根据贝克西的行波学说,声波的振动作用于卵圆窗时,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行,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个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波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的所在部位也不同。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部位越靠近蜗顶;频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蜗底。耳蜗底部的基底膜对高、低音都能发生振动,而顶端只对低音刺激发生振动。这就是听觉的行波说。这个学说认为,基底膜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分析,决定于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