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庙会一词的出现,大约要晚于庙会形式千余年。早在东汉时期,佛道两家几乎同时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宫观。这些宗教场所不但聚集信徒从事坛醮斋戒、水陆道场、膜拜典礼等活动,而且还因此形成了以寺庙宫观为中心的区域性市肆繁荣。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迁都洛阳后,佛教大盛,每年都要举行佛像出巡,将千余尊佛像恭送至景明寺,其场面之宏大,盛况空前。唐宋以来的迎神、出巡大多源于此。在此期间,除了宝盖幡幢的宗教仪仗之外,还伴有音乐百戏,诸般杂耍,形成了全城骚动的热闹场面,几至万人空巷。正是由于这种以寺庙宫观为中心的盛大宗教活动,也带动了市肆贸易的商业繁荣,尤其是唐宋以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除固定的街市商业场所之外,逐渐形成了有规制的临时性“庙市”。这种“庙市”伴随着寺庙宫观宗教活动主体,形成了与之并驾齐驱的另一游乐商贸中心,这种集宗教活动与市肆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既是中古乃至近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庙市或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