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安花鼓戏起源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当时来自安徽凤阳一支靠花鼓行乞谋生的民间戏班传授,距今已有640余年历史。 一个流落于浙江一带的凤阳花鼓班来到龙泉道太乡锦安村。花鼓班受到村中百姓的热情相待,山高路陡且风雪交加,无法启程,逗留中将自家绝艺(凤阳花鼓)传授于锦安百姓。锦安花鼓演唱的曲调内容丰富。它源于凤阳当地的民间小调,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精彩的俚语,具有民族音乐的典型特征。艺人们在乞讨卖艺时,即兴将平时所熟悉的歌舞曲调加以利用,并吸收当地民歌精华,经长期融合而颇具地方色彩,有的甚至演变成一种新曲调。如果除去大量唱词和舞蹈,就其故事情节而言,那是相当简单:春暖花开时节,某日,花花公子大相公邀富家千金姜小姐到花园幽会,两人刚刚碰面,非常不巧,花鼓公和花鼓婆两个不速之客“迟不来,早不来,碰头碰脑碰进来”,惹得大相公非常恼火,欲即刻赶走这两个乞丐。可是幽默风趣的花鼓公却不气不恼也不走,还厚着脸皮要求大相公出银子请他俩上演一场花鼓戏。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插科打诨,唱唱跳跳,历时约60分钟,成了一台热闹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