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派,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曾译隐逸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30年代达到鼎盛。隐秘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在艺术上,隐秘派回避写实,侧重于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表达诗人复杂的主观感觉。隐秘派的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涵的感情色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含义。隐秘派诗人避开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沉湎于个人的感觉世界,把抽象的、超时代的生活之恶当作一切祸害的根源,实际上冲淡或掩盖了社会矛盾的实质。有时,悲观伤感的色彩较为浓重。同时,隐秘派又曲折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独特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