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腕腔又名“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即月琴)而得名。1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腕腔”。其源于关中民间说唱艺术,具体形成年代无考,其班社和演出活动可追溯到清乾隆初年。嘉庆年间(1796--1820)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朝邑的碗腕腔发展较快,成为正宗。清末民初,碗腕腔发展到盛期。仅华县就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艺人不下百名。中华民国时期,东府艺人流入西安城市演出,1937年,上海胜利公司还为其剧灌了五张唱片。它的舞台演出形式出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后,陕西省戏曲剧院眉碗团排演了《江姐》、《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等现代戏。著名演员有李瑞芳、段林菊、杨荣荣等。